
16位不同职业、身份各异的年轻人入选了“破茧计划”,一起“生活写作”
十月 22, 2015
4,493 views
“破茧计划”发布之后,我们收到了两百多封热情洋溢的申请。令人深感在文字的价值被极度低估的今天,民间的写作激流仍在暗中涌动。
从申请者所在的城市、职业身份、成长背景以及他们所关注的选题方向,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多元化的中国。我们在确定入选者时,也考虑了多元化这一点。
因为申请者太多,我们实在难以取舍,多番斟酌,确定了第一轮的16名入选者。还有部分朋友入选了waiting list,作为候补选手以及为第二期的破茧计划进行人才储备。(因时间关系,还有部分在waiting list的朋友未收到回复邮件,请耐心等待)
我们对所有的申请者都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愿意和我们分享写作的心火和对生活的观察。
近期,我们还将在获得授权之后,点评和发表部分申请者的作品。
接下来,从9月开始到明年的2月,入选的作者们,将在导师的指导下,一起进行“生活写作”。
为什么我们提倡的是“生活写作”,而不是业界经常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呢?
非虚构写作,这个并不容易直接理解的概念,目前在中国还略为精英化,或者说专业化,仅限于媒体圈内的实验和传授,
而目前,媒体圈在萎缩,大众却对非虚构写作不得其门而入,转而诉诸奇幻、言情,或者更符合自媒体特点的逗比文风等写作。几乎没有多少人在认认真真地好好写出中国本身就够奇幻的现实生活了。
另外,非虚构写作也包括历史写作,但普通人的治史能力并不强。我们觉得表达今天的生活,对现实的意义更为直接。
生活写作,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真实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以细微之处反映时代与人性。每一个人都会是很好的故事讲述者。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倡“生活写作”的缘故。
下面,我们将介绍入选的这16位生活写作者。他们中有公务员、国企员工、医学工作者、非洲创业者、航空动力工程师、段子手公司CEO、阿里巴巴用户研究专家、CCTV记者、电影编剧、新闻系学生……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23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重庆、沈阳、汉中等大小城市。
郝思远
坐标广州。中文与工商管理双学士,新闻学硕士。曾在中青、一财等7家媒体实习。目前就职一家电力央企。2014年5月无心插柳开始城市写作“火车上的陌生人”,喜欢并坚持非虚构书写。
▲
吴楠
36岁。本职从事航空动力研发,沈阳某NGO成员。参与、关注与记录LGBT群体。期待剥出更擅于表达真实的我。
▲
倪玮
学习新闻六年,2014年毕业后成为一名电视记者。开玩笑说自己的栏目是点滴记录中国底层人民生活状态,但一直认真思考怎样把他们的故事用影像之外的东西更自由地表达。莫名地感觉到,这是一份责任。
▲
黄琛,笔名苦手
37岁,女性,医学博士,现在是名医学科学研究者。生于湖南,长于湖南,目前定居北京。养了五只猫
▲
林瑞
鼓山文化CEO。就是签了好多好多段子手的那个公司啦。
▲
小排
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泛传媒观察原创微信公号“刺猬公社”执行主编。最爱的是吃、读书和与人交流,期待在“破茧”计划能收获写作以及写作之外的东西。
▲
范范
曾远赴东非做志愿者,后辗转成为一位香港社工,专注儿童保护及家庭领域;同时是社会创新平台BottleDream的记者和编辑,采编创变者的故事;去年和伙伴们成立香港无名剧团,探索一人一故事剧场的社会应用。“故事”是我的世界里的重要命题。
▲
林启安
台北人。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制作艺术硕士,电影编剧、制片人与女巫。《智取威虎山》编剧之一。热爱研究各个领域的知识与一切未知事物。
▲
王新
重庆市政府外事侨务办日语翻译。曾作为国际交流员在日本介绍中国文化;曾在日本三菱商事做过人力资源管理。喜欢写有趣的故事,扯有趣的淡。
▲
童言
过了30岁之后我不再过生日, 因为我数学不好。2006年之前, 我只在两个城市生活过, 其中一个是我出生长大的城市。 2006年到2015年, 我搬离过6个不同国家:瑞典,埃及,拉托维亚,英国,日本和中国。游历了很多个城市, 和一个蓝眼睛男人结了婚, 生了两个谁也不像的娃。写作是我擅长并热爱的几件事情之一。
2015年夏末, 我参加了破茧计划。
▲
刘文
应用数学学士,计算数学硕士; 曾在总参谋部军队高校任教;曾经自办GRE英语培训班;在阿里巴巴1号店等电商的职场打拼过;现在创立Big Five,在非洲多个国家拓展业务,成为一个创业者。喜欢科幻,加入破茧计划从非虚构开始……
▲
邱笑笑
90后设计师。自由职业者,曾卖肖像画为生,现于陕西汉中山里做墙绘。三生有幸,加入破茧计划。
▲
合素
毕业于心理学系,现在阿里巴巴从事互联网用户研究,这是个能让我永保好奇心和洞察力的工作,坚持提问 ,钻研好学。嗜好是读书写字,独立电影,摇滚民谣,咖啡控,总之,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没有抵抗力。
▲
栗子酱
生于鼓浪屿,英国曼大商学院研究生,供职于知名欧洲公司做市场营销工作,后外派至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工作之余也与欧洲当地团队共同创作微电影。现已回国于原公司做品牌经理,同时在进行自己的小说创作计划。
▲
李依蔓
学了七年哲学;曾梦想做战地记者,却成为国企小职员。
爱话剧,和其他与人真实互动的艺术。
加入破茧计划,愿好奇心带我用笔尖看世界。
▲
邵东
安徽人,1988年生,2010年起北漂五年。2015年四月至今与朋友们一起在厦门做一款用于写故事看故事的App:犀牛故事。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想成为一名作家。
